蓝碳纳入CCER的障碍,现阶段最大的障碍,是因为CCER(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市场的暂停。
此前,召开的“蓝碳与滨海湿地:气候、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边会中,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循环普惠专委会碳减排工作组组长颜磊就“蓝碳纳入自愿减排市场的机遇和障碍有哪些?”这一问题进行了阐释。
在颜磊看来,蓝碳被纳入CCER的路上,还存在以下障碍。
第一“最大的障碍是国家政策一直停摆。”作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重要补充,CCER市场已经暂停5年。
不过在今年10月生态环境部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介绍,生态环境部正在加快推进全国统一的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
李高表示,生态环境部将加快推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的各项工作取得实效,力争尽早启动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同时要切实维护市场的诚信、公平、透明,强化社会监督,发挥好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作用。这也为CCER的启动释放了积极信号。
第二 蓝碳纳入CCER还缺少相应的技术支撑
此外,颜磊还指出,蓝碳纳入CCER还缺少相应的技术支撑。“例如,湿地是碳汇还是碳源,目前仍没有明确的划分。”在国际市场上存在VCS、CCB、GS等多种交易形式,但是它们各有侧重,不同的形式背后是不同的技术体系,不同体系之间对技术规则的理解及执行存在较大差异。“蓝碳纳入CCER缺少一个具体的标准。”
第三个是额外性的问题
额外性指的是相对于基线情景下,蓝碳项目增加的额外碳汇量,即减排量。项目是否具有额外性需要严格论证。
在颜磊看来,针对碳汇领域的检测项目与其他类型检测的项目不太一样,因为它本身是一个动态净吸收的过程。“当前需要一个比较好的、能够得到广泛认可的论证过程。”
此外,蓝碳项目开发的流程较长、碳汇量较小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蓝碳纳入CCER。“这些问题或许可以通过金融创新来解决。”颜磊表示。
海洋碳汇在“双碳”战略中占据关键地位,我国海洋碳汇资源丰富,前景广阔。目前,《海洋碳汇核算方法》行业标准已施行,加快海洋碳中和核算机制与方法学研究,研发制定海洋碳汇标准并开展海洋碳汇交易试点,有利于我国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
在《核算方法》中明确指出,将海洋碳汇定义为“红树林、盐沼、海草床、浮游植物、大型藻类、贝类等从空气或海水中吸收并储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和机制”。
据了解,我国有着1.8万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和近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全国海岸带范围内广泛分布着红树林、盐沼、海草床等“蓝碳生态系统”,碳汇资源十分丰富,海洋碳汇发展空间潜力巨大。
去年11月份,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人民检察院携手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东山县海洋与渔业局以及东山县陈城镇澳角村,共同创建“澳角渔业碳汇实践基地”。据介绍,漳州东山探索“司法+碳汇”保护新机制,为全国首创。
参与该项创建工作的全国人大代表林华忠点赞道,“司法+碳汇”是一项海洋生态保护与司法保护监督的一项创新机制。东山县人民检察院将司法保护机制首次引入蓝碳基地建设,实施蓝碳文化宣教行动,起到了引导渔民在渔业活动中正确捕捞作业、推动渔民积极参与渔业碳汇建设的作用。
今年2月底,全国首单蓝碳拍卖在象山完成。浙江易锻精密有限公司以每吨106元的价格竞得。这单交易的成功也为象山渔业碳汇产业发展开启了全新路径。
随着本次蓝碳交易首次以拍卖的方式开展,引发了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蓝碳在国内的发展,日益渐进,随着CCER的开启,蓝碳必将得到更快的发展,蓝碳纳入CCER指日可待。
Copyright © 2022 新能绿源能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4037170号-1 XML地图